铜的需求与消费结构
近十年来,全球铜矿以及精铜的产销量总体呈上涨的趋势,但受到全球经济影响部分年份出现下滑。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对精铜消耗造成严重打击,精铜市场陷入供应过剩局面,2009 年过剩量接近80 万吨。2010 年以来,全球需求量迅速回升,使市场整体恢复供求平衡。2006 年至2015 年,全球精铜需求从1,750万吨增长至2,293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5%;全球精铜产量从1,730 万吨增长至2,308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5%。
近十年来,全球铜矿以及精铜的产销量总体呈上涨的趋势,但受到全球经济影响部分年份出现下滑。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对精铜消耗造成严重打击,精铜市场陷入供应过剩局面,2009 年过剩量接近80 万吨。2010 年以来,全球需求量迅速回升,使市场整体恢复供求平衡。2006 年至2015 年,全球精铜需求从1,750万吨增长至2,293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5%;全球精铜产量从1,730 万吨增长至2,308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5%。
一直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全球铜消费的主要国家,最近20年铜消费量基本保持稳定,每年消费量基本在700~800万吨左右。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的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成为了铜消费的主要增长点,使得欧美等国铜消费占比逐年递减。
但是,目前亚洲是全球最重要的精铜消耗地区。根据2015 年的数据,全球六大精铜消耗国中的四个国家来自亚洲,其中中国消耗1,131 万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耗国,占全球消耗量的50%。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精铜生产国。2015 年,中国的精铜产量为794万吨,占全球产量的34.80%。2015 年,第二大精铜生产国智利(铜矿储存量最大)生产了269 万吨精铜,占全球产量11.79%。日本及美国亦生产一百万吨以上的精铜。上述四个国家的产量共计1326 万吨,占全球产量的58.09%。
由于具有优良的延展性、导热性和导电性,铜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各行业,大多分布在于电力、建筑、家电、交通运输等行业。 电力行业中,铜是最适合作为导体的非贵重金属材料,电力行业中的电线电缆对铜的需求非常高。家电行业中,冰箱、空调等家电的冷凝器、导热管都会用到铜。建筑行业中,铜管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建筑物的散热器、燃气系统和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行业中,铜及铜的合金用于船舶、汽车、飞机的配件,此外, 交通运输设备的电路系统也都会用到大量铜。其中,电力行业是我国铜消费最大的行业,占总消费量的46%,其次为建筑、家电、交通运输行业。
中国对铜需求最大的行业是电力行业,占50%左右,第二大是空调制冷行业,巅峰时期占20%左右,这几年15%左右,交通运输、电子和别的行业占7-10%不等。电力行业依然是精铜消费最大的领域,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亮点,新能源车铜用量是传统汽车的5倍左右,但是毕竟基数较小,短期无法有效拉动需求。总之,预计铜需求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增幅在4%左右。
铜的消费具有阶段性,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阶段,铜的消费结构不同,铜的消费水平,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能够反应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铜价较高时,经济不发达国家会用便宜的材料如铝材、塑料来代替铜来生产管道、汽车及线材等。
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国家如美国,其80年代中期,铜消费大多分布在于电气工业,而90年代后,铜消费大多数都用在建筑领域,占比超过50%。
从中国铜初级消费的分类来看,铜材消费最重要的包含铜杆线、铜板带、铜棒、铜管、铜箔等。
铜杆行业每年消费量约占铜消费量50-60%,因此铜杆下游消费好坏直接反映铜消费(大多数都用在生产电缆和电线,所以主要使用在在电力行业)。铜杆行业目前总计形成产能将达到1400万吨(进口连铸连轧设备产能约1040万吨,国产连铸连轧约有近200万吨),但实际市场铜杆需求仅为500-600万吨,产能利用率不到50%。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中国的铜管行业与其他几类加工材不同,有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按功能划分,铜管市场大致上可以分为制冷用、热交换用和建筑用三大类。从消费领域看,铜管消费也较为集中,主要领域主要是空调和电冰箱,空调的铜管消费用量能占总产量的80%以上。从铜材出口结构图中能够正常的看到,铜管出口占据了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