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股 - OFweek通信网
今年6月,中国最大的高速铜缆制造商沃尔核材,向港交所递表,冲刺“A+H”上市。 沃尔核材成立至今已经构建了从铜芯线到成品铜缆的完整产业链,其 224G PAM4 高速通信线G 速率下传输距离
日前国内新闻媒体报道指,国内最大的存储芯片企业之一已建成一条完全采用国产芯片设备的生产线,预计今年下半年将进行试生产,明年将全面量产,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困扰国产存储芯片的难题彻底得到解决。 国产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其
芝能智芯出品 计算芯片功率密度的不断的提高,热管理正成为制约系统性能提升和稳定运行的关键瓶颈。从早期依赖散热片和风扇的二维结构,到如今在三维集成、异构封装、人工智能辅助调度、材料工程等层面展开全面创新,
北京大学重庆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主导建设的碳基芯片生产线月份在重庆启动,这代表着国内芯片技术真正的完成弯道超车,摆脱了目前硅基芯片技术一直受制于ASML的EUV光刻机的困境,为中国芯片开辟了新道路
3个月前,黄仁勋访华,没穿皮衣,而时隔三个月再访华,火热的夏天也挡不住老黄继续穿上经典战衣(皮衣),也包不住老黄内心的喜悦。这次,美国政府向英伟达开了绿灯,英伟达终于能向中国出售H20芯片。 也正是
芯片市场从不缺热搜,但2025年H1的榜单值得深究。 去年笔者曾在《这些芯片,被卖爆了》一文中详写了2024年上半年登上芯片热搜榜单的20款型号,如今随着 2025 年新榜单已出,哪些芯片突围上榜?
本周五,存储芯片板块表现活跃,截至当日收盘,板块涨幅超1.5%。个股方面,华天科技、好上好等多股涨停。 存储芯片是一种专门用来存储数据的半导体器件,是现代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按断电后数据是不是丢失可分为易失性存储芯片和非易失性存储芯片
今天,大模型参数已经以“亿”为单位狂飙。 仅仅过了两年,大模型所需要的计算能力就增加了1000倍,这远超于了硬件迭代的速度。目前支持AI大模型的方案,主流是依靠GPU集群
文丨张静波 2024年初春,北京。 空气里弥漫着肾上腺素的味道不是飙车现场,是53度茅台混着工程师的眼泪。 当TX81芯片首次点亮,王博和他的团队激动得难以自抑,因为那一刻,他们可能改写了中国科技史
当全球AI产业迈入万亿参数时代,数据中心的底层架构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重构。AIGC带来了整个数据中心结构的变革,数据中心端口规模和东西向数据流量大幅度的增加,汇聚和核心层压力巨大,扩容投入急速上升
上半年,时至过半。 回顾这半年的半导体市场,似是相对平静,但是仔细回想也有不少芯片巨头在该背景下做了诸多调整。 它们接连“动刀”,果断退出部分产品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
作 者 无忌知道更多金融信息 BT财经数据通正文共计3586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近日,小米玄戒O1芯片引发全球科技界关注。”&
作者|川 川 编辑|大 风 2025年5月22日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小米15周年战略发布会上,雷军手持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说:“这是小米人用十年青春、135亿研发投入换来的答卷
4月,存储芯片似乎迎来行业的转折点。 月初,笔者曾报道过闪迪、美光等公司开启涨价潮。月尾,来自市场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给这个月存储芯片的价格趋势做了总结。 DRAMeXchange 4月30日数
众所周知,过去的这几年,中国芯片产业一直在高速的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芯片产量情况,一直在快速地增长中,中国的芯片产量是一年比一年制造的多。 特别是2024年,增速确实较为吓人,这一年中国芯片生产总
2023年全球蓝牙设备出货量突破50亿台,2024年,全球真无线耳机(TWS)市场出货量达到3.3亿台,同比增长13%,恢复了两位数增长。到2028年,预计蓝牙设备年出货量将达到75亿台,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 (CAGR) 将达到8%
近期,“融资”“IPO”是射频市场的两大热词。 早在 2023 年,笔者就在《国产射频,容不下那么多上市公司》一文中指出,中国射频市场规模并不算大,尽管如此依旧有超百家射频公司扎堆赛道,竞争非常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AI芯片的功耗和发热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本、风险以及芯片的稳定性和寿命。如果芯片因过热或短路而频繁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那么AI的训练和推理效果及效率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冷却技术革命,显得十分急需。 01
硅光芯片(Silicon Photonic Chip)是基于硅材料制造的一种新型集成芯片,它将传统的电子器件与光学器件结合,实现了光信号的产生、传输、调制和探测等功能。这一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突破传统电子芯片在带宽、功耗和延迟上的物理极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在当下全球长期资金市场的风云变幻中,A+H双重上市潮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毕马威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截至三季度末,香港已经重新再回到了全球五大IPO市场的行列之中,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内地大型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在第三季度的成功赴港上市,该项目也成为香港自2022年以来顶级规模的IPO项目